close
拖了快八個月的主題,終於開始動工寫第一篇了
每年到了冬天,小弟家的傳統就是開始準備台灣最著名的特產〝烏魚子〞,用來贈送親朋好
友與老爸的公司同事。由於從小到大都只是負責解決盤中佳餚,終於今年決定開始紀錄這傳
統美味的辛苦製作過程,算是幫老媽留下那芳香美味的傳承。

烏魚也稱「鯔魚」,俗稱『烏魚仔』『烏仔』,是一種會隨季節洄游遷移的魚類;對於烏
魚的描述,明代巳經十分詳細,京口錄〈宋〉元:『鯔魚,頭扁而骨軟,惟喜食泥,色鯔黑
故名』
。又本草綱目(明):『生東海,狀如青魚,長者尺餘,其滿腹有黃脂,味美...』
其顯示出明朝以前,巳視烏魚子為美味珍品。中國人吃烏魚,可以源溯至夏商的時期,自安
陽殷墟出土物的水產品中,包括大龜、鯨魚骨、鯔魚骨等,而且出土的鯔魚骨,是埋藏於灰
坑之中,而與其他鳥獸、骨 塊相混雜,推測可能是庖廚中之物,顯示在三千多年前,中原地
區巳經能吃到由進貢或貿易而來,包括鯔魚在內的東南海域出產之水產品。【註1】

而在『台灣府志』稱:「烏魚,即《本草》之鯔魚;海港所產甚盛。冬至前捕之,曰正頭烏
,則肥而味美;至後捕之,曰回頭烏,則瘦而味劣。官徵稅,給烏魚 旗,始許採捕。按隋大
業六年,吳郡獻海膾四缶井,帝以示群臣曰:昔介象殿庭釣得鯔魚,此幻化耳。今日之膾,
乃是真海魚所作,來至數千里,亦是一時奇味。即 出數盤以賜近臣,載之《大業拾遺記》,
蓋即烏魚也。吾杭素產鯔魚,有江鯔、河鯔二種,其大者不盈尺,與郡中六、七月間所食正
同。至秋深,長一、二尺,味始 肥美。杭所產,遠不及逮矣。」【註2】

台灣捕捉烏魚的紀錄,可以從清康熙年間的《諸羅縣志》,及《台灣通史》 中,即記載烏金
是台灣漁民三百年來重要的魚貨;而在三百年以前,荷蘭人占領台灣時期(1624-1661),
即對來台灣撈捕烏魚的漁民,收取什一之稅。鄭 成功時代,捕烏魚的漁船,則要繳納漁稅,
領取烏魚旗,才能捕烏魚,《鳳山雜山雜嚮》:「給烏魚旗九十四支,旗用白布一幅,刊刷
烏魚旗子樣,填寫漁戶姓名, 縣印鈐記,插於船頭,帶綑採捕」。【註3】

相關閱讀:
高雄縣豐富之旅─烏魚的故事
台灣大百科全書─烏魚
烏魚的成長與分佈

註釋:
◎註1→ 引用高雄縣豐富之旅-烏魚的故事網頁,第一段。
◎註2→ 引用台灣大百科全書-烏魚網頁,第2段。
◎註3→ 同前註,第3段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nib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